“借助5G、大数据、云计算到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智慧交通,是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应有之意。”3月31日,在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举办的第三届双智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刘李峰如是表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刘李峰;图片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基于此,从2021年开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便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分两批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16个城市开展双智试点。
(相关资料图)
试点以来,各城市都取得了四个方面的阶段性成果:
一是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试点城市已在2000多个重点路口布设了视觉雷达等感知设施和车城交互设施,布局了24万台5G基站。武汉市经开区全国97个路口均部署了感知设施,实现监控全覆盖。
二是适应不同环境的应用场景都在积极探索。试点城市已投放1700辆L4级自动驾驶车辆,累计测试里程达到2730万公里,累计服务380万人次。北京市已向18家企业、384辆车发放自动驾驶道路测试临时车牌,亦庄自动驾驶出租车活跃用户13万户,累计服务超过93万人次。近日,北京已经批准无人值守测试车辆。
三是城市智能化管理手段在不断丰富。试点城市通过建设车城网平台,汇集车路城海量动静态信息数据,以数字化手段加强对基础设施、城市交通、公共服务、防灾应急的监管,丰富了城市管理的手段。
如上海市嘉定区在城市开放路段采用新型感知技术、AI分析技术、边缘融合技术等建设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提升了交通运行效率。
四是在法规标准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比如,深圳市发布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北京市“政策先行区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公布,也推动了双智发展技术路线试点。
不过,刘李峰先生也坦言,根据两年试点工作经验,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的道路上仍有不少需要破解的难点热点问题,如探索商业闭环模式、制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标准等。他同时强调,找到这些发展中面临的障碍与取得成就同样重要。
针对这些在试点中发现的问题,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已经在着手解决。
刘李峰先生举例,在标准化方面,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牵头,汇聚了试点城市、企业、高效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开展双智协同发展标准体系的研究,同时通过一城一标的城市邀请部分已经有基础的城市牵头编制“双智技术导则”。
在关键技术方面,通过科技部揭榜挂帅的机制,遴选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大新教授团队开展耦合时空的车城关键基础研究与示范;同时加大优秀项目的推广,促进试点城市交流互鉴。
最后,他表示,未来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加强顶层规划、政策研究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数字化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方面的一致认知下,将继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