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人梳头
多年前,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多帮助人民做点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这些话,也正是熊芳的座右铭。
(资料图片)
今年45岁的熊芳是达川区管村中心敬老院常务副院长,也是一名志愿者。23年来,她将雷锋的话语作为个人行动的指向标,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敬老爱老工作中,用爱为老人撑起一个“家”。
老人口中的“知心人”
3月3日一大早,熊芳像往常一样,一边巡房检查,询问老人们的身体情况,一边安排当日工作。
“刘大爷,你的腿有点肿,不能一直睡在床上,要起来走动走动。”巡房至刘大爷房间时,熊芳发现老人的腿有些肿胀,立即蹲下身,为老人按摩。从小腿到脚后跟,熊芳十分细心,手法娴熟。
“小唐,快去拿一床干净的床单过来。”发现瘫痪多年的田瑞菊老人床单上又沾了污迹,熊芳立即站起身,和同事一起将老人搀扶起来,挽起袖子,为老人换上干净的床单。“太不好意思了,你还亲自给我换床单。”老人话语里充满着感激,熊芳却说:“这有啥子嘛,这是我的工作。在这里,我要把你们都照顾好。”
“把老人们都照顾好。”熊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谈及多年来在敬老院的点点滴滴,熊芳感慨万千。
23年前,熊芳刚来到敬老院工作时,有很多不适应。“不少新入院的老人因不适应新环境,每天都吵着要回家,十分恼火;有的老人有心事,半夜失眠后会在院内四处走动……”如何让老人尽快适应环境?如何照顾好老人生活起居,带给他们幸福的晚年生活?熊芳一直在寻找解决方法的路上摸索着。
“还得要将心比心。”熊芳说,新来的老人不适应环境,是因为对工作人员不熟悉、不了解,缺乏信任。为了快速跟他们熟络起来,熊芳从早到晚都围着老人们打转,和他们拉家常、问寒暖。只要老人有需求,熊芳就会第一时间出现。
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情感培养和护理照料,老人们的心结慢慢被打开,曾经闹腾的敬老院安静了下来,这也让熊芳坚信护理工作中必须“将心比心”。
老人眼中的“贴心人”
在达川区管村中心敬老院,不少老人都患有基础性疾病,需要注意饮食和定时服药。为了让老人按时服药,熊芳将每位老人的饮食注意事项和配药情况记录在手机备忘录上。每天三餐后,她都会把提前配好的药丸送到老人手里,看着他们服下后才放心离开。
“我们每天会收集老人们的膳食需求,综合考量制定餐谱。”熊芳介绍说,敬老院目前有33位老人居养,年龄最大的有86岁,院内大部分都是没有亲人的孤寡老人,她就是老人们最亲的“长女”。
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熊芳还买来书籍和医疗设施,学习专业护理知识和一些简单的检测、救护方法,“在敬老院就怕遇到突发情况,护理老人最重要的是有备无患。”
“都说人的岁数越大,性子就会越像细娃儿。”熊芳告诉记者,居住在院里的老年人,自尊心都很强,有的老人爱耍小孩子脾气,很任性,如不愿意吃饭、不配合吃药等。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熊芳都会出面及时解决。
除了日常的基础护理,熊芳还定期组织开展看电影、下棋、打扑克牌、打球等娱乐活动,丰富老人的生活。临近春节时,熊芳发动老人参与敬老院的布置和装饰,“闲暇的时光是漫长且孤独的,养老院应该是一个‘家’而不是一个院,让大家一起来布置,才更有家的温度。”
家人心中的“忙碌人”
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敬老院的工作人员要全天候看护,这让熊芳常常无暇回家。每到节假日,她的丈夫和儿子就会提着大包小包来到敬老院给她送东西,“这是我们一家子团聚时刻,虽然很短暂,但也很温馨。”熊芳笑了笑,虽然多年来和家人聚少离多,但丈夫和儿子非常理解和支持她的工作。
在敬老院一待就是23年,可以说熊芳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里,“对我而言,在这里,我的工作已经不像是工作,就像生活一样平常。院里的老人都把我当做他们的女儿,而我也把他们当做家人,工作越久越不舍得离开。”
凭借出色的护理工作表现,不久前,熊芳获得了一项荣誉——由市民政局颁发的“优秀养老护理员”称号。这份荣誉对于熊芳来言,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希望我们院的老人们都身体棒棒的,把他们的生活照顾好,让他们在这里幸福地度过晚年,就是我的最大愿望。”熊芳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
23年时光,8000多天的朝升暮落。虽然熊芳身边的同事换了几轮,但她始终坚守在这里,用热情和亲情为老人带来春天般的温暖,续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丁畅 实习生 袁端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